关注儿童成长,分享家庭教育、升学教育、育儿早教经验分享心得体会
青少年犯罪率以飞快的速度不断增长,例如:高科技犯罪、高学历犯罪、冲动型犯罪。有的只为几百元乃至几十元就敢艇而走险,杀人越货。一个青少年罪犯的家长竟然说:.抢钱可以,但不能撕票,家庭教育的成败可一斑。有一篇这样的报道:高中生嫌母亲管的太多持刀将其杀死。礼泉县一高中生张博(男,20岁)嫌母亲(杜润果)管得大多逐产生反感情绪,竞持刀将母亲杀害,后潜逃到广东。迫于各种压力。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当地派出所自首。案发当日,张博家的门紧闭.邻居听见其家中有喊“救命”的声音,便进入院内。发现杜润果的头部、颈部流血,后被送入医院,抢救无效后死亡。救人当中。张博趁机逃走。张博是一名高二的学生.父亲常年在外跑运输。据张博交代.他与母亲一直相处的不好,一直恨他的母亲。少当日事情发生的导火索
有些家长,对孩子不是严格要求,而是一味溺爱,那么,只会害了孩子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:“父母对子女的爱如果不够,子女会感到痛苦,但过的溺爱,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感,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。”溺爱型教育的表现为:家长无原则地娇惯子女,对他们百依百顺.有求必应,尽量满足其物质上的各种需要。至于对子女的错误行为,则采取姑息迁就,甚至包庇、袒护,而不注重说服教育。在日常生活上,不注意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,一切事情都替子女安排好,让他们坐享其成,只会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。 溺爱教育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,它只会造成儿童心理发展上的扭曲,形成许多不良个性品质和不健康思想,如自私自利、称王称霸、任性贪婪、冷漠粗暴,同时又缺
父母应该怎样管教孩子呢?主要要注意两个问题:一是要注意管教的度,度就是指管教要适度,不能太松,也不能太重。二是要注意管教的方法。一、要注意管教的度。度就是适当、适度,也就是管教要恰到好处。根据我国目前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情况来看,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管教过严,压得孩子透不过气来。由于对孩子管教太严,不知引发了多少人间悲剧。其中最使人展惊的是2000年1月在浙江金华17岁少年徐力的杀母案。徐力为什么要用榔头敲死母亲?就是徐母要求太严厉太过份,而且整天唠叨不停,请看当时悲剧发生的情景:那是2000年I月17日,中午,刚刚吃过午饭的徐力看见母亲房里开着电视。这时间的电视有个他喜欢的节目.他想看一下而后去上学.说来也可怜,尽管家里有电视机可母亲把它放在自己房里,只有星期日中午才让他看一会儿。母亲一看见儿子
周婷婷是一个全聋全哑的女孩,但由于她的父亲周弘对她采取多鼓励多赞扬的方法,使她成了神童。婷婷3岁半时,还全聋全哑,但8岁后,已创造了世界之最,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.上学了,从1年级跳到3年级。4年级时,又跳入6年级.而且绘画、书法、写作,门门获奖……婷婷是神童吗?周弘回答说:只要教育得法.谁都能成为神童!一般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批评多于表扬。如:有一位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冲回家告诉妈妈:“老师今天表扬我了!.母亲却说:“你怎么一受表扬就翘尾巴?你不才得过一次表扬吗?一位小姑娘翻翻跳跳地回家告诉爸爸:“我自然得了100分!’爸爸失望地说:“我还以为是语文、数学呢!.父母的严厉要求,在孩子的心中造
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是:你叫孩子不要向东,他偏要向东;你叫孩子不要和坏孩子玩,他偏要和他玩;你叫他不去玩游戏机,他偏要去玩等等。逆反心理有两种:一种是坏的逆反心理。坏的逆反心理是对自己、对社会有害的心理。另一种是好的逆反心理。这种逆反心理能激起人们的上进心,对自己、对社会将会起到好的作用。请看下面的历史故事:汉文帝的时候,有个叫淳于意的人,他曾经当过县官.后件官回乡行医。有一天,一位权势很大的官.得了急病,听说淳于意医术高明,就让人招到他家。正赶上淳于意不在家.一连等了几天淳于意也没回来,后来那病人竟死在他家了。于是.那位大官的家人就诬告淳于意借著行医,谋害人命。官府就把他抓了起来.因为淳于也当过县官,给他判刑要经皇帝批准,他被人钾送京城,听候处理。上路的时候,淳于意望
多疑心理在人们身上普遍地存在着,甚至有些人由于产生多疑心理而走上犯罪的道路。如有一个姓吴的同志,就曾经给一位作家写求助信。在信中.他这样写道:我是个性格多疑的人.在单位里.某个同事、某位领夺对我的态度稍有变化.甚至于某一句话,某一种表情,都会引起我的猜策。在家里,就连自己妻于的言行举止,也常常使我怀疑。我不知到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多疑,有什么办法能医治这种疑心病呢?望能给予指教。谢谢!这个同志的多疑心理确实十分严重,已经使他通苦不堪。而在学生中,有多疑心理的学生占的比例也不少。山西孟县有个女生,曾这样诉说她的多疑心理:“我是个高中二年级的女生,平时多愁善感,再加上生性多疑,弄得我真是痛苦不堪。我们宿舍里常丢失东西,因此经常听到‘受害
成都和尚街14号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典型四合陇民宅.连日来,从大门口到灵堂近20米的巷道两旁摆满了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.吊唁人数已透10万人次。如此隆重自发地祭奠一个普通的孩子。在中国应该说是一个罕见的事情.死者陈明志是成都51中初一学生。因不堪忍受同学勒索欺凌而悬梁自尽。灵堂正中墙上,加了黑框的陈明志大副照片上,一双抑郁的眼晴不解地注视着前来哀悼的人们.1995年1月3日下午,他一个人在家,静静地写好两封遗书:“亲爱的妈妈、爸爸、婆婆.还有全班同学再见了…妈妈我从到了51中后xx同学在学校里每天却打一我,我不欣甘你说.如果你去学校说他几句.第二天,他就会打我.前几天你不是给了我42元钱吗?我交了34元,掉了2元,给了xx2元
有些孩子有怕羞的心理。那么,怕羞心理究竟好不好呢?请看一个县委书记的一篇文章:去年8月底的一天,我刚从乡下回来,女儿李雯就递给我一封信:“爸爸,我同学给你的信。“怎么不寄到我办公室去?”“他家穷,平时非常节省,一张邮票要两毛钱,他舍不得花,就委托我带来了。”我接过信.翻开一看,信是这样写的:县委李书记:您好!我知道您工作很忙,不敢来打扰您。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,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幸院。考取国家重点大学.对我这样一个农村苦孩子来说,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。但按我的家庭环境条件.就是倾家荡产也付不起大学的路资和学资。我在社会上听到您很关心教育,经常对失学青少年热情帮助.我抱着一线希望,冒昧地写信求助于您。请您带助我解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