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儿童成长,分享家庭教育、升学教育、育儿早教经验分享心得体会
孩子小的时候,即使再叛逆,父母们似乎都有办法“收拾”他们。不管方法是软是硬,反正孩子们总会很容易就能消停下来——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复,另当别论。但是,当孩子们逐渐迈向青春期的门槛,一切似乎都变得不一样了。一般女孩在10岁前后、男孩在12岁前后,就会进入青春期。这个时候的亲子关系往往会进入新的阶段。那些懂得放手、保持自我成长的父母,会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,而那些控制欲强、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,更容易与孩子发生严重的冲突。大量孩子离家出走、自杀的悲剧事件,就是发生在这个年龄段前后。孩子正处于青春期,用以前的教育方法,尤其是强制的严厉的,简单粗暴的家长作风式的教育,当然是不管用了,只能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。或者说,是不能与孩子的眼下的心理特征
建立良好的沟通,是亲子教育的前提,但实际上,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做到“有效沟通”。获美国“教育专家奖”的医学博士尹丽莎·梅德哈斯认为,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大多只是协商、恳求、唠叨,还有其他费力却无效的互动。更致命的是,有两大错误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。下文中,她向父母们提出7条建议,帮助我们戒掉极具杀伤力语言,改用“健康句型”。父母以后,我们会发现,和孩子沟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。世界著名教育专家伊莉莎·梅德哈斯通过研究发现,几个世纪以来,亲子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。其中,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专制转向民主。社会的中心从成人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。现在,大部分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得征求孩子的
关于教育孩子,很多父母会在教育的时候会走弯路,甚至错误的教育方式,下面我们来看一下,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该管教的时候,却跟他做朋友,关注微童年,获取更多教育知识:前两天我去参加同学聚会,女同学A带着7岁的儿子一起来,见面后,大家起立和这对母子俩打招呼,但是孩子只顾着低头玩手机游戏,头都懒得抬。饭菜上桌后,孩子嚷嚷着要吃肉,A夹完肉,又放了些青菜在孩子的盘子里,没想到孩子不乐意了,把桌子上的盘子碟子全都撸到了地上,动静太大,把楼道里的服务员都吸引了过来。我们都以为这回A肯定会好好“管教”这个孩子了,没想到她轻描淡写的对着孩子说:“别生气了,不就是吃饭么,要不我带你去吃汉堡?”压根就没提摔东西这事儿。A走了之后,同学们议论纷纷,大意就是说,A没把孩子
有一次在等地铁时候,看到一幕:一个妈妈咆哮地说:“七点教你起床,结果磨蹭到八点才起来,你看看是不是要迟到了,看老师怎么罚你!”在她身后,是看上去才5、6岁、背着书包的可爱小男孩。当然,小男孩低着头,满脸沮丧不敢吭声。妈妈看都没看儿子一眼,继续旁若无人地发泄:我不管你了,你自己去给老师解释为什么迟到!是妈妈没叫醒你,还是你自己要拖拖拉拉?从站台一直骂到地铁车厢里,从上车一直唠叨到下车。很心疼这位小朋友,但这位妈妈的烦恼我更有同感。我儿子两岁,每次我陪他吃饭都是一场“硬仗”:含着饭在嘴里用舌头磨来磨去,硬是不吞进去,还做鬼脸;有时候还要到处跑起来玩,逼着我追着喂,完全把吃饭当做另外一种游戏。一小碗饭,他能吃上一个钟头。孩子磨蹭绝对是父母最头痛的事情
孩子慢慢长大,你是不是会有点怀念他“任由你摆布”的阶段?现在他有了自己的主见,有时候会发脾气,你是不是很头疼?孩子发脾气是很正常的,只有父母正确处理,孩子发脾气的次数才会越来越少,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。有研究表明:“如果两三岁的时候,孩子发脾气,爸妈处理得当,那么四五岁的时候他们发脾气的强度和频率都会显著降低!”01昨天我们一家四口去餐厅吃饭,两个宝贝都很高兴,妹妹还小,服务员提供了儿童餐椅,我把她抱到餐椅上坐着,让她自己吃。我和孩子他爸带着哥哥坐在座位上,聊起哥哥在学校发生的事情,有说有笑。一开始妹妹还挺老实的,左摸摸右看看,等饭菜都上齐了,给她安顿好开始就餐时,就开始瘪着嘴巴。没过一会,哭了起来,把勺子扔到地上。无缘无故地孩子就闹脾气了。
3岁小孩,猫狗都嫌,这话太精辟。昨晚女儿自己穿衣,把正反面弄错了。奶奶看她被领口勒着难受,想帮她换过来。女儿不同意,拽着衣角不放。奶奶心急,边解释边就要去脱,情急之下,女儿大哭。女儿抱着衣服跑到阳台,泣不成声地向我哭诉。我问她,你生气了吗?她赞同的哭的更委屈了,眼泪珠子,刷刷往下掉。“那你愿意自己再穿一次吗?”听到再穿一次,女儿像被触怒的狮子,哭的更凶猛,嘴里一个劲的喊“不要,不要。”奶奶看孙女哭的厉害,想过来安抚,女儿反而哭的更伤心,一直到奶奶离开阳台,才消停下来。后来,她自己把衣服慢慢穿上,但还是反正的。这次我和奶奶心照不宣,装作没看见。估计是感觉到不舒服,跑来跟我说,要脱衣服洗澡。我若无其事的去放洗澡水,心里偷笑。洗完澡穿睡衣,我问她需不
很多时候如果宝宝不愿意与小朋友玩耍,家长都会认为孩子内向不合群。但实际上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,并不一定是人际关系的问题。孩子5岁以前,主要和家人生活在一起,与家外环境接触相对较少。他们对自己小世界中的一切习以为常,有自己特定的节奏和习惯。这一点家长一定要心中有数,没有必要逼着孩子非得与小朋友们玩儿到一起。那么究竟在哪些情况下,家长应该顺其自然,不打扰孩子呢?情况1:孩子正专注于某事当宝宝正处在一个完整的工作周期里,不希望受到打扰,不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,一律不欢迎!比如孩子在玩玩具或者涂鸦,ta与学习材料会持续互动,直到尽兴才会结束整个周期。在此期间,宝宝会专注于自己的“工作”,注意力高度集中。这种状态下,孩子的探索目标非常明确,学习能力也很强,是一种很宝贵的状态。家长如
2-4岁的孩子常常会鸡蛋碰石头——这正是他们的第一个“反抗”期反抗:顾名思义就是说一方对另一方不满意,从言行上给予对方有声或者无形的反对。拿到家庭教育中来,就是孩子情绪反作用在家长身上,在家长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。对于2—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,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,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,有时弄的家长急了,就吼孩子两嗓子。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,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,给孩子几巴掌,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。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,孩子马上说不,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,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,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,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。看到这些现象,我经常会想到:孩子有时像“鸡蛋”,家
我见过无数家长,似乎每一个人都很焦虑。担心孩子作业写不好,担心孩子成绩不够好,担心孩子情商不高,不懂人情世故,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找不到好工作,挣不到钱。为了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操碎了心,补课、报兴趣班、参加夏令营,甚至因为不喜欢中国的教育,想要送孩子出国读书。而这些都需要花钱。因此,家长要想办法挣更多的钱,也要想办法多陪孩子,帮孩子辅导功课。但如果,你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心血、时间、金钱,孩子却没有越来越优秀,你就会越来越焦虑。所以,现如今,为人父母,都扛着难以承受的压力,非常焦虑。 那应该怎么办呢?第一,你如果希望孩子成绩好、自信、勤奋。你首先要知道,好成绩是从哪里来的?优秀的品质又是从哪里来的?数学成绩好,是补课补出来的吗?想象力好,是从兴趣班学来的吗?自信而谦卑,是从夏令营中学来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