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儿童成长,分享家庭教育、升学教育、育儿早教经验分享心得体会
虽然宝贝睡觉时比较好动,或是吃手指,或是劈个叉,每个动作都很呆萌,但是,妈咪们千万不要只看到表象,你和宝贝关系好不好,从这几个小动作就能看出来。妈咪们还是自测一下吧! 1、睡觉时喜欢咬手指这种情况发生在3岁以前是正常的,如果3岁以后还没改掉,很有可能是宝贝心理压力太大了,或是宝贝缺乏安全感造成的。宝贝还小,不会排解压力,也不知如何表达不安,所以睡觉时就会吸吮手指,来寻求心理安慰。2、睡觉时喜欢抱着东西必须抱着东西才能睡着,就很好理解了,是宝贝缺乏安全感的表现,成年人缺乏安全感,睡觉时也会不自觉的缩成一团。宝贝和成年人的区别就在于,成年人是拥抱自己寻求安全感,而宝贝是把物品当成了精神寄托和补偿。3、睡觉时喜欢咧嘴笑睡着睡着突然咧嘴笑了,这是宝贝状态好的表现,因为他很可能做了一场美梦。
刚刚出生的婴儿就如同一张白纸,什么都是完全崭新的,通过父母和外界不断的学会知识和技能,最终如同一幅美丽的画作呈现在父母的眼前。不过因为新生儿无法理解来自外界的声音,也无法通过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,这让很多家长朋友都吃尽了苦头。 最近仅仅20个月的"姜好"频频登上热搜,不仅唱歌天赋满满,而且面对窗外过往的车流,"忙碌"、"注意安全"等词脱口而出。在gary随口说出因为疫情所以很多人没办法出来工作后,玩具店中的小好拒绝所有贵重的玩具,只挑了一个小的娃娃,原因竟然是爸爸没有工作,所以不能乱花钱。在称赞小好懂事的同时,我们都十分好奇,这么小的孩子真的能够理解父母的不易而如此懂事吗?家长们都是十分盼望宝贝们能够"懂事"的,那么宝贝在多大的时候才能理解家长的语言呢?我们都知道"胎教"一词,这也是
人是会改变的,几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,无论是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。自从起笔写作开始,我比以前更爱看书,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看书了。相对昨天的自己,我是进步的,是写作这个行为塑造了今天爱读爱写的我。所以,行为可以改变并塑造一个人这句话是正确的。而把行为塑造运用到对孩子的管教中,效果会更为显著,因为正在成长的孩子会比成年人更具可塑性。什么是行为塑造?美国育儿博士西尔斯在《亲密育儿》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:塑造孩子的行为指的是,为孩子提供各种暗示和强化措施,引导他向着良好品行的方向发展。举个例子,9岁的女儿很爱画画,每天都会花很长时间投入到画画中。女儿每次画完画,妈妈都恰到好处地称赞她。有时候妈妈会说:“这颜色搭配得真好。”有时候妈妈又会这样夸赞她:“你在花朵
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,面对孩子的一些错误会忍不住想要发脾气,有时候孩子明明只是做了一些比较小的错事,但是如果家长心情不好的话,可能会对孩子发火,这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。 缘媛是一名普通的职场女性,前两年的时候媛媛结婚了,并且生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女儿。媛媛与丈夫两人平时都要上班,媛媛只能将孩子放在托儿所。平时媛媛下班之后,就将孩子从托儿所接回家,回家之后还需要给家里人做饭,喂孩子吃饭。有时候因为实在是太过于疲倦了,加上孩子有一些淘气,所以媛媛会忍不住对自己的孩子发脾气,而且孩子经常会问很多的问题,这也让媛媛变得有一些不耐烦,有时候媛媛会控制不住自己吼孩子,但是过了没多久媛媛就后悔了,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情绪化,这样会伤害到自己的孩子。而且媛媛对孩子发完脾气之后,当下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委屈
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,在物质富足的条件下家长们对孩子的穿着打扮也越来越上心。尤其是当下拥有女儿的爸爸妈妈,往往会对女儿做出精心的打扮,让女儿看上去宛如小公主一般。但是家长对女儿打扮的太过漂亮真的是一件好事吗? 对于这一问题,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——家有女儿的,不用打扮得太漂亮,孩子的衣服应该是舒服就好。李玫瑾教授的话并不是故意夸大,而是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,听进去的。虽然家长们都知道孩子的衣服应该干干净净,舒舒服服,但是对于女儿的装扮却总会有些过于追求精致。01如果家长过于注重打扮,将会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:1、让孩子的消费观产生偏差尽管暧昧,追求美是人的本性,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她们并没有真正的懂得美的含义。如果家长给孩子过
导读:超市中,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躺在地上又哭又闹,指着架子上的玩具大声喊着“我要买”,妈妈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,有些尴尬,她踢了男孩两脚,训斥了几句,把他从地上拉起来。男孩哭得更伤心了,妈妈实在拗不过,只能乖乖就范,男孩拿着玩具,马上停止了哭泣。另一个场景,还是这对母子,妈妈带着孩子回娘家探亲,坐在沙发上看电视,男孩习惯性的一边玩玩具,一边用脚在妈妈腿上踢,妈妈的腿上全是脚印。她只顾着跟别人说话,好像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件事。外婆看不过,说了男孩一句“怎么能打妈妈呢”,男孩冲上去用拳头打了外婆一拳,外婆不但没有制止,还高兴的摸着男孩的头说着“真厉害”。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男孩上了幼儿园,看到同学的玩具非常好玩,直接伸
现在老人带娃的现象越来越常见,很多年轻的宝妈都愿意把孩子交给姥姥带,但是老人带娃还是非常乐意的,但是在带娃的过程中却会遇到一些事。 王阿姨帮女儿带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刚开始母慈子孝一切都好,孩子也越来越依赖姥姥,但是孩子的奶奶却不高兴,在姥姥来带娃的时候,奶奶偶尔会来过来看孩子一眼,每次一来,都搞得家中鸡飞狗跳,奶奶不仅不顾及宝妈制定的育儿政策。而且还会出现过于宠溺孩子的现象,这一点也让姥姥感到非常头疼。再者就是和姑爷的矛盾,很多姥姥之所以觉得带娃非常辛苦,大多数情况都是看不惯姑爷的做法,因为姥姥是最心疼自己的女儿的,所以看到姑爷的不作为,或者不体谅妻子。两人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时,姥姥心中还是非常困惑的,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纠结,所以很多姥姥不愿意再带娃。最后一个原因就是,
妈妈群里,一堆人在讨论,养儿子累还是养女儿累?有儿子的羡慕养女儿的,认为女儿乖巧懂事,更贴心,不像儿子整天调皮捣蛋,太闹心,就是个假皮袄,不披冷,披着又膈得慌。有女儿的又羡慕养儿子的,认为养儿子更省心,儿子皮实可以“糙”着养,不像女儿,要各种操心和担忧,心太累。既害怕她在外面受欺负,又担心早恋被臭小子欺骗受伤,再往远看又担心出嫁后,在婆家受委屈,过得不顺心……各有各的理由,各有各的累,儿女双全的家长则表示,养儿养女都一样累,只不过,养女儿更容易玻璃心。毕竟,相比于男孩子,现实生活中女孩子好似更容易遇到一些危险,更需要小心的保护。但父母又没办法时刻陪伴在左右,有时候也没办法及时出现在她们面前,保护他们。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日里多耐心教导,细
距离缪可馨坠楼身亡,已经是半月有余了。网络之上,相关的报道评论文字连篇累牍,但我今天还想再聒噪几句,一吐胸中的块垒。缪可馨,一个11岁的孩子,浪漫无邪,天真可爱。她平时喊爷爷为老缪,称爸爸为王子,叫母亲为“王母娘娘”。而且缪可馨学习认真,成绩也很好,语文成绩还拿了班级第一名。这样一个俏皮开朗、好学可爱的女孩,怎么就能轻易地爬上栏杆,义无反顾地结束自己的生命?缪可馨坠楼身亡,留给我们太多的疑惑与不解。这样血淋淋的事实,也着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。曾几何时,有的学校、班级已然变成了标准化车间,一切向成绩看,一切为了成绩,教是为了成绩,学也是为了成绩。一个模式,一个要求,一个标准。哲人说,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。植物如此,人更是如此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。既然如此,
最好的闺蜜最近要生二胎了,我们约在咖啡馆闲聊。说起老二的开销,闺蜜感叹:“养姑娘时花的冤枉钱太多了,这一次开销应该没那么大了。”一方面是智商税交一次就行了,另一方面因为有了经验,也不会为了焦虑剁手了。 身边刚刚怀孕的亲朋好友,经常会找我要一些“购物清单”,孕七八个月,遇上购物节,就忍不住买买买,最终很多婴儿用品,用个一两次都去了仓库或咸鱼。那么今天我就总结了妈妈群里20位过来人的观点,对于三岁之前的宝宝,什么钱花得才叫值得。消费型思维or投资型思维一位理财规划师朋友曾经跟我聊起:“育儿上花的钱本质来说是一种投资,但是大多数人都处理成了消费。”后来在儿童财商上,老师也讲到了相同的观点。在给娃花钱时,建立这种投资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