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儿童成长,分享家庭教育、升学教育、育儿早教经验分享心得体会
微童年启示:父母会经常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,但是,内向敏感和自我要求高的孩子,会过分关住自己的缺点。如果我们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孩子的缺点,就会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,并促进孩子改正。孩子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,在成长过程中,由于生理、心理还不成熟,思维发展还不完善,很容易遇到困难。父母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不同的教子态度会让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。孩子是父母的影子,或者说,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我们家庭教育的影子,孩子的缺点可能是在父母不经意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。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。他从小聪明伶俐、勤奋好学,喜欢跟着父亲学习书法,尤其在草书、隶书方面很有造诣,也喜欢画画。王献之七八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,小小年纪很是专心,得到父亲的夸赞:“此儿后当复有大名。”他心里不免沾沾自喜。有一次,因
微童年启示:“家规”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,它暗示孩子:自由并不是没有限制的,必须遵守一些规则。良好的“家规”让孩子养成很多好习惯,成就孩子的美好人生。我们总是期望孩子能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向成长,不要出差错、不捣乱、不惹麻烦、能分清是非对错、能知错就改,然而,孩子很难有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,做事的毅力也较难持久,即使有些已经改正的坏习惯也可能“卷土重来”。还有的孩子上幼儿园时很乖,回到家却是任性、耍赖,不听父母的话,主要是因为幼儿园有带有强制性的规章制度,孩子因为长期遵守,已经在心理上接受、认可了幼儿园的规矩,转化为习惯行为。而在家里,只要一哭闹,父母就让步,孩子就会在心理上认为父母是可以控制的,规则是不用遵守的,所以就会出现在幼儿园和家里“两面派”的行为表现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因为石油垄断而成为世
微童年启示:由于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,很难按受当面直接的批评,对于隐喻式的间接批评,孩子能轻松接受。我们不妨借助寓言故事,委婉地批评孩子,不至于使孩子尴尬,更容易被孩子按受。 在平时和一些家庭的接触中,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状况:父母因为批评孩子言辞激烈,以至于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矛盾,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。做父母的肝火大动,做孩子的誓死不屈,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孩子离家出走或者激愤伤人的不良事件。很多父母感到困惑:我们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着想,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,就说他们几句,他们怎么就反应这么强烈,不能接受父母的好心呢?孩子犯错后就不该批评吗?一次,参加过我主持的学校培训会的家长给我打来电话:“陈老师,您说要多和孩子沟通,我就想尽办法和孩子沟通,孩子做错了事,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声骂他。可什么方
微童年启示:“心像”是我们过去的经验、成功、失败、屈辱、胜利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评价,或者说是一幅自我的画像。帮孩子建立正面积极的“心像”,能开发潜能,诱发战胜恐惧的“威力”,从而享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恐惧的感觉。有些恐惧,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消失。而有些恐惧会一直留存在孩子的记忆里,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深入到潜意识中。一些人长大之后会有一些不明原因的恐惧,就是因为小时候的恐惧在潜意识里支配他们的思维和行动。,随着年龄的不同,孩子的恐惧也有所不同。孩子的不同年龄段的恐惧程程度,是由这个孩子的生活、学习和体验的过程决定的。随着孩子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提高,孩子会运用很多经验来判断周围的环境是否具有威胁,从而调节自己的恐惧。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,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,同学、
微童年启示:自卑是人生的噩梦,它会将人的命运拖入黑暗的深渊。解开孩子自卑的心结,给予孩子肯定的认可,帮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,孩子才能快乐他大步迈向美好的明天。古人云:“人之才能,自非圣贤,有所长必有所短,有所明必有所短。”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天下无人不自卑。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,对自我和周围的认识不足,往往更容易形成错误的评价,从而导致自卑感的产生。自卑一旦在孩子的心中滋长,孩子对自卑的痛苦体验更强烈,相比自卑对大人的影响来说,危害更深远。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除,会导致孩子情绪低落、郁郁寡欢、缺乏自信、表现出颓废等。长此以往,孩子的身心不仅受到伤害,而且也会给自己的行为设置障碍,自己堵塞了自己的成功之路。曾在日本NHK电视台工作的妇女少年部长江上藤女士,小时候对自己的相貌反应很是强烈,所以很自卑,
微童年启示:对于孩子的坏习惯,父母往往无计可施,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孩子设立做事标准。如果我们帮助孩子明确要达到的标准,就可能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。有的孩子做事没有耐心,随兴趣而定,有些事情做着做着不想做了,很轻易地放弃。为此,父母很伤脑筋,规劝、鼓励、训斥,各种方法都用到了,孩子还是不能改掉这些坏习惯。有的孩子贪玩,迷上了网络游戏,父母急得不行,但又束手无策。因为越是阻止,孩子玩得越是厉害。有的孩子做事拖拉,无论父母怎么催促,他们总是不拖到最后一秒就不动手,往往错过了很多机会。有的孩子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,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,做错了事还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。父母想尽办法让他担当起自己的责任,可孩于依然故我。孩子身上许多的坏习惯令我们焦急担忧,家长不得不反思:是我们自身的习惯影响了孩子,还是
微童年启示: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遭遇到了困扰,内心感到惊慌不安,如过我们只是简单安慰几句,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压抑下去,在心里留下阴影。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洞察自己的“心因”,把不安从心底连根拔掉。不安是一种对自我不确定的心理状态,最单纯也最复杂。孩子的不安因素很多,比如来源于一次考试,来自父母的期望,来自自己做错的一件事等等。由于孩子的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不足,所以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很普通的小事,就让自己不安起来。这时大人一定要帮助孩子积极地处理这种情绪。下面来看一个案例。我的学生小豪和小文都是初一新生,一开始就是同桌,因为都喜欢玩网络游戏,两个人谈得很投机,关系很要好。一天下了晚自习,两个人商量着在教室里偷偷上网。等同学们走了以后,两个人撬开拒子,打开电脑。在他们玩得投入的时候,政教处的老师来查
微童年启示:注意力是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,门开得越大,我们得到的智慧也就越多。所以,集中注意力是孩子提高学习能力的保征。父母要有意识地运用固定的暗示,能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,改进不良的行为习惯,集中注意力,提高学习效果。我们做父母的最挂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,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,主要取决于注意力是否集中。法国著名生物学家乔治·居维叶说:“天才,首先是注意力。”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孩子成才的保证,而有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听课或写作业时往往是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。在一次家长培训会上,就“你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”的问题展开调查。结果如下:有的孩子听着音乐写作业;有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看小说和杂志;有的孩子在屋里写作业,一会儿出来喝口水,一会儿出来上厕所;有的孩子边听课边转笔,搞小动作;有的孩子听课或写
微童年启示: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,家长总喜欢盯着他身上的毛病,想让孩子改正缺点,专心学习,提高成绩。遗憾的是,越是这样孩子对学习就越不上心了。我们可以换个角度,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,多鼓励,帮助成绩不佳的孩子努力地学习。我们通常有这样的思维习惯:往往更容易指出某个人的差错,却很少注意到他的优点。我们会将做得好的部分看做是理所应当,不肯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欣赏和赞美。比如,孩子发下试卷,我们关注的几乎都是孩子被扣了多少分,做错了多少题,而没有看到孩子得了多少分,做对了多少题。并且我们也不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,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,说些难听的话批评孩子的马虎、浮躁。殊不知,这祥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我们希望的效果,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,甚至会增加孩子的逆反情绪。小涵是我朋友的孩子,上小学五年级,有一天她向我
微童年启示:在孩子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,可能会出现打人、骂人、踢人、推人、抢人东西等行为。父母除了要制止孩子的攻击行为以外,还要告诉孩子,“喜欢你帮助别人的样子”,强化他们良好的行为,孩子就会慢慢变得懂事、乐于助人。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,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。如果孩子喜欢欺负别人,家长又该是什么态度呢?是置之不理,是鼓动怂恿,还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改变行为?3一6岁和10一11岁的孩子容易出现攻击行为,当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他们就可能采取打人、骂人、踢人、推人、抢小朋友东西等行为。我们的孩子欺负别人,不仅会影响到其他孩子,也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。罗杰·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。他小时候和周围很多孩子一样,逃课、打架、斗殴,是令人头疼的嬉皮少年。一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