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儿童成长,分享家庭教育、升学教育、育儿早教经验分享心得体会
在孩子的教育中,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。可是由于有些父母不合理的家庭教育,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产生自卑心理。而一个自卑的孩子,很难变得优秀,也不容易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突出成绩。 哈佛心理学家肖恩库珀为了能够找出克服自卑的方法,花费了5年时间,来研究心理学的每个领域。库珀提醒父母,孩子如果有这6个迹象,说明你的教育,造成了孩子的自卑,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。孩子做事总是畏畏缩缩。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粗暴、简单,动不动打骂孩子,就会造成孩子自卑,从而让孩子干什么都是畏畏缩缩的。《中毒父母》中写道: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,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,经常遭受父母打击的人,常常容易自卑,并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不可自拔,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,导致很多极端行为。因
记得,在女儿上小学的时候,有一天放学时我去接她,在教室门口,看到一个男人正在对着一个男孩儿扇巴掌,我无比震惊;没容我缓过神来,他领着满脸羞愧和恐惧的孩子走了。我问女儿,这是谁,女儿说,那个男孩儿是她的同班同学,打他的是他爸爸,因为他作业错得太多,这一周已是第三次被留下来改作业,请家长。在《不完美,才美II—情绪决定命运》中,我分享了另一个男孩儿的故事。一个十岁左右很帅气的男孩儿,每天一到上学的时候就说肚子疼,不愿意去上学。孩子是真疼,有时候会疼得大汗淋漓,妈妈爸爸带着他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大医院,求医四年也查不出身体有什么问题。后来终于查出孩子患有浅表性胃炎,经过治疗好转后,孩子还是不肯去上学。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我,胃痛和不愿意上学这种情况一定和内心的焦虑恐惧有关。在家长课堂上,我问
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是:你叫孩子不要向东,他偏要向东;你叫孩子不要和坏孩子玩,他偏要和他玩;你叫他不去玩游戏机,他偏要去玩等等。逆反心理有两种:一种是坏的逆反心理。坏的逆反心理是对自己、对社会有害的心理。另一种是好的逆反心理。这种逆反心理能激起人们的上进心,对自己、对社会将会起到好的作用。请看下面的历史故事:汉文帝的时候,有个叫淳于意的人,他曾经当过县官.后件官回乡行医。有一天,一位权势很大的官.得了急病,听说淳于意医术高明,就让人招到他家。正赶上淳于意不在家.一连等了几天淳于意也没回来,后来那病人竟死在他家了。于是.那位大官的家人就诬告淳于意借著行医,谋害人命。官府就把他抓了起来.因为淳于也当过县官,给他判刑要经皇帝批准,他被人钾送京城,听候处理。上路的时候,淳于意望
多疑心理在人们身上普遍地存在着,甚至有些人由于产生多疑心理而走上犯罪的道路。如有一个姓吴的同志,就曾经给一位作家写求助信。在信中.他这样写道:我是个性格多疑的人.在单位里.某个同事、某位领夺对我的态度稍有变化.甚至于某一句话,某一种表情,都会引起我的猜策。在家里,就连自己妻于的言行举止,也常常使我怀疑。我不知到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多疑,有什么办法能医治这种疑心病呢?望能给予指教。谢谢!这个同志的多疑心理确实十分严重,已经使他通苦不堪。而在学生中,有多疑心理的学生占的比例也不少。山西孟县有个女生,曾这样诉说她的多疑心理:“我是个高中二年级的女生,平时多愁善感,再加上生性多疑,弄得我真是痛苦不堪。我们宿舍里常丢失东西,因此经常听到‘受害
成都和尚街14号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典型四合陇民宅.连日来,从大门口到灵堂近20米的巷道两旁摆满了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.吊唁人数已透10万人次。如此隆重自发地祭奠一个普通的孩子。在中国应该说是一个罕见的事情.死者陈明志是成都51中初一学生。因不堪忍受同学勒索欺凌而悬梁自尽。灵堂正中墙上,加了黑框的陈明志大副照片上,一双抑郁的眼晴不解地注视着前来哀悼的人们.1995年1月3日下午,他一个人在家,静静地写好两封遗书:“亲爱的妈妈、爸爸、婆婆.还有全班同学再见了…妈妈我从到了51中后xx同学在学校里每天却打一我,我不欣甘你说.如果你去学校说他几句.第二天,他就会打我.前几天你不是给了我42元钱吗?我交了34元,掉了2元,给了xx2元
有些孩子有怕羞的心理。那么,怕羞心理究竟好不好呢?请看一个县委书记的一篇文章:去年8月底的一天,我刚从乡下回来,女儿李雯就递给我一封信:“爸爸,我同学给你的信。“怎么不寄到我办公室去?”“他家穷,平时非常节省,一张邮票要两毛钱,他舍不得花,就委托我带来了。”我接过信.翻开一看,信是这样写的:县委李书记:您好!我知道您工作很忙,不敢来打扰您。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,考取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幸院。考取国家重点大学.对我这样一个农村苦孩子来说,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喜事。但按我的家庭环境条件.就是倾家荡产也付不起大学的路资和学资。我在社会上听到您很关心教育,经常对失学青少年热情帮助.我抱着一线希望,冒昧地写信求助于您。请您带助我解决
看看下面关于不好的模仿心理的两个故事:1994年9月3日上午,河南省偃师县府店乡双塔村东头,4个六七岁的小孩在场院里游戏,旁边有两位家长正在用锄刀侧喂牡口的草抖。晌午时分.家长们叫孩子们回家吃饭,孩子们不肯离去,家长们便扔下如刀自己走了。7岁男孩李阳这时想起前天电视节目《侧美案》中包公怒侧陈世美的一段,就同几个小伙伴商量.也来演《侧美案》玩一玩。小伙伴们都表示同意。谁当“陈世美”呢?6岁的小女孩安娜指着旁旁的7岁的王辉说:“让他当陈世美,他坏,有泡泡糖不给我吃。“小王挥毫不畏惧,走到侧刀前躺例在地,并把脖子置于侧刀底部。接着.7岁小孩王大伟,学看电视中包公的模样,到小河沟里用泥巴把自己涂成大花脸,然后手持刀把喊了一声&ld
你的身体健康吗?如果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,只想到自己或孩子的身体状况,那正应了上海市一些专家的优虑。专家们指出,应该对目前片面偏重儿童身体健康的现象猛喝一声:不要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键康!这个结论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,前不久用机械抽样方法,对在本市第一妇幼保键院出生的3000名7一8岁儿童所作的调查以后得出来的。调查发现,这些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高得惊人,其中怕去幼儿园占24.2%,偏食占25.4%,性格脾气怪癖占23%。与此相比,这些儿童中先天性疾病和后天严重疾病发生率总和仅1.3%。令专家担心的是,由于缺乏精神卫生常识,不少家长及教师在孩子有不正常现象发生时,并不以为这是一种“病&rdqu